我国农贸市场发展历史与趋势
来源: | 作者:中农德胜 | 发布时间: 2021-03-09 | 737 次浏览 | 分享到:
“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於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史记》
01我国农贸市场发展历史与趋势


    我国最早的农贸市场可以追溯至《史记》——“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於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意思是,过去没有市场,人们在井边打水并将货物在井边售卖,便形成了最早的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集市逐渐发展成为早期的农贸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贸市场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阶段一:农贸市场格局初成(1978—1992 年)
    
1978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启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农产品市场流通开始突破传统的计划体制,农贸自由市场得以恢复。为了缓解国内农副食品紧张的局面,我国正式取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而是由市场自身进行调节,由于政策的放宽,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剩余农产品大量出现,农村集贸市场和传统农副产品市场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后,以批发市场为前端、农贸市场为后端的流通格局被建立起来,形成了“五站式”流通模式,即商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该阶段农贸市场露天开放,以马路边设摊经营为主。

 

(二)阶段二:供需平衡并迈向新阶段(1992—1999 年)
    
199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市场调节机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得到重视。1994 年,“菜篮子”工程实现了从以生产基地建设为主,转向生产基地建设与市场体系建设并举的新阶段,农贸自由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化的农产品交易使农产品供给得到极大增加,农产品短缺局面得到有效缓解。至1999 年,农产品供求形势已从之前的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老百姓的日常农副食品采购得到了基本保障。这一阶段的农贸市场开始出现室内经营。

 

(三)阶段三:由数量扩张进入到质量转型阶段(2000—2010 年)

进入21 世纪以来,农贸市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阶段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是开始重视农贸市场内的食品安全与质量。尽管21 世纪以来食品供应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食品安全事故却频频出现,比如2003 年海城学生豆奶中毒事件、2005 年的苏丹红工业添加剂事件、2006 瘦肉精中毒事件等。政府对农贸市场的发展侧重由供求、运营、发展转向了干净、安全、质量,农贸市场建设也开始由数量扩张进入到质量转型阶段。

    二是“市场+超市”模式探索失败。随着农产品供应的增加、消费者和政府对食品品质的关注以及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借鉴,各地政府都希望探索农贸市场发展新模式,从而改善市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但是,2002 年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市场+ 超市”模式并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广州市2002 年的“农改超”成立了80 家,2003 年上半年仅开业10 家左右;武汉生鲜超市人气旺、利润却很低;2004 年,南京8 家生鲜超市全部倒闭。“市场+超市”模式最后以失败告终。

 

(四)阶段四:标准化、智慧化、体验化、休闲化发展(2010 年至今)
    
自2010 年起,农贸市场经过多轮升级改造,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出现了诸如“智慧农贸”、“星级农贸”、“5G 农贸”等新名词,形成了如今标准化、智慧化、体验化、休闲化齐头并进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要全力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全力推进质量提升行动,为了保证“菜篮子”商品质量、提高城市品质,各地方尤其是浙江等省份开始了标准化农贸市场的多次改造升级。除标准化建设外,各地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了传统农贸市场的智能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改变消费者对老旧菜市场的刻板印象、增强消费体验感,也是现阶段农贸市场发展的重点。

02我国农贸市场发展趋势

    历经四十余年的演化变迁,农贸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层级分化明显、线上线下相结合、融入新技术、融入文化、品牌化五大发展规律。


(一)层级分化明显
    
传统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采购需求,这也是农贸市场最基本的职能表现,但是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农贸市场也因定位不同呈现出不同层级的类型,具体表现:
    
(1)高档次农贸市场。兼具观赏、旅游、购物等功能,旨在打造“旅游+ 农贸”模式。
    
(2)中档次农贸市场。布局多种业态模式,成为餐饮、娱乐、社交、商超等的集合地,提供不同于商场的综合消费体验。
    
(3)低档次农贸市场。传统农贸市场的升级版,通过低廉的价格、多样化的产品、一站式购物等吸引消费者。从目前农贸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低档次农贸市场仍是主流,但寻求突破和转型之后很可能发展为中高档次农贸市场。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

电商平台的成熟发展、农贸市场消费群体的年轻化、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冲击等,使得传统的线下交易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兴消费需求。

    结合农贸市场+互联网社区服务O2O”理念,依托互联网技术,让农贸市场的销售方式呈现出多渠道、多样化发展变化,成为当下农贸市场发展的主要旋律。这种线上线下结合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规模化的农贸市场与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合作,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将新鲜菜品直送到家;二是具有实力的农贸市场扩展出自己的线上平台商城,通过自营物流进行菜品配送,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扩大客源。

(三)融入新技术

当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产品流通深度融合,为农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移动互联网技术将线下的物流、体验与服务优势同线上的商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优势相结合,创造农贸市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新模式;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交易走势、交易量、安全监测数据等的实时采集和集中存储,做到智慧化的统一管理;物联网技术结合无线射频技术使农产品溯源子平台与农贸市场中央平台之间实现物物互联,使消费者与智能电子秤、触摸式查询机等智能设备之间实现人物互联,打造出有“感知”的农贸市场;人工智能技术使所有产品信息和经营数据都能够智能展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各级监管机构;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追溯环节,能够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数据篡改、追责难度大等问题,保障消费者买到放心安全的农产品。

总之,新兴技术的融入已成为当下农贸市场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四)融入文化

农贸市场的发展规划呈现出越来越重视既存文化的倾向,整体装修风格上融入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日常管理和服务上展现出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等。文化理念融入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符合当下发展趋势,只有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发扬光大当地市井文化,以丰富农贸市场的文化内涵和业态外延,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才能吸引更多客流、更好地激发农贸行业的经营活力。


(五)品牌化

首先,优质的品牌意味着市场地位、知名度、客流量以及利润,有助于农贸市场自身实力的提升;其次,品牌化、连锁化的农贸市场意味着管理更规范、环境更优越、食品安全更可靠、经营上更有保障,能够提高消费者黏度;最后,品牌化的商品往往伴随更高的附加值,并可以提高溢价,从而增加农贸市场经营户收入,与传统低小散的农贸市场业态形成鲜明对比。

农贸市场品牌化,也是政府的关注重点,商务部已将农贸市场品牌建设行动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农贸市场主体品牌化经营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